来源标题:全国重点城市PM2.5浓度十年下降54%
昨天(25日)上午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。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,过去十年,我国细颗粒物(PM2.5)浓度显著下降,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。去年,全国重点城市PM2.5的平均浓度比十年前下降了54%。
优良天比例连续4年达86%以上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黄润秋介绍,近年来,生态环境部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统筹发展和保护的成效不断提升。2023年,全国重点城市PM2.5平均浓度30微克/立方米,比十年前下降54%,重污染天数下降83%,优良天比例连续4年达到86%以上。2023年,全国地表水体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9.4%,比十年前提高了25.3个百分点。长江干流连续4年、黄河干流连续2年稳定达到Ⅱ类水质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5%,创了历史新高。
此外,全国森林覆盖率在2023年达到了24.02%,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/4来自中国,先后命名了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城乡生态环境更加宜居。
发展“含绿量”明显增加
在生态环境的“含金量”显著提升的同时,发展的“含绿量”也明显增加。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,累计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、钢铁产能3亿吨、水泥产能4亿吨;95%以上煤电机组和45%以上的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,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体系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。加快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,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十年前的67.4%下降到去年的55.3%;燃煤锅炉也从近50万台减少到不足10万台;还完成了北方地区3900万户的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改造。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方面,十年来累计淘汰高排放车辆超过4000万辆,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由十年前的不到20%提高到去年的80%以上,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水平也在持续提升。
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更加稳固。黄润秋介绍,我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已超过30%,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立,90%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%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,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,实现固体废物“零进口”,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也得到了妥善处置。
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
根据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》要求,到2035年,全国PM2.5浓度要下降到25微克/立方米以下。“这意味着全国339个城市全年平均浓度要达到现在北京6月到9月的水平,实现这个目标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。”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发布会上表示,大气污染治理进入“深水区”,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任重道远。我国大力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和北方地区清洁取暖、全面打击违法违规排污行为等措施带来的减排红利已大幅减少,近年来我国春季沙尘、夏季异常高温、秋冬季高湿静稳等不利气象因素频现,也给大气环境质量带来了较大冲击。
赵英民表示,未来要更多依靠产业、能源、交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。突出精准治污,加大结构优化调整力度,高质量推进钢铁、水泥、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,推动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和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,加快推广新能源车,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;突出科学治污,以重点区域为主战场,以降低PM2.5浓度为主线,以减少重污染天气为重点,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,协同控制臭氧污染;突出依法治污,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,深入推进排污许可管理,严格依法监管、依法治理,落实“一企一策”,坚决反对“一刀切”。
标签: